淡竹葉為禾本科,屬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狀莖。須根中部可膨大為紡綞形肉質(zhì)塊根,黃白色。葉披針形,圓錐花序;果為橢圓形。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。
性味歸經(jīng):
味甘、淡,性寒。歸心、胃、小腸經(jīng)。
作用功效:
清熱瀉火,除煩止渴,利尿通淋。
臨床主治:
主治:熱病煩渴,小便短赤澀痛,口舌生瘡、咳逆上氣、吐血、口干渴、痰多、中風(fēng)失音不語、痛頭風(fēng)、驚悸、殺小蟲。
用法用量:
6~10克。
淡竹葉產(chǎn)于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。
印度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新幾內(nèi)亞島及日本均有分布。模式標(biāo)本采自印度尼西亞。
多年生草本,具木質(zhì)根頭。須根中部膨大呈紡錘形小塊根。稈直立,疏叢生,高40-80厘米,具5~6節(jié)。葉鞘平滑或外側(cè)邊緣具纖毛;葉舌質(zhì)硬,長0.5~1毫米,褐色,背有糙毛;葉片披針形,長6~20厘米,寬1.5~2.5厘米,具橫脈,有時被柔毛或疣基小刺毛,基部收窄成柄狀。
圓錐花序長12~25厘米,分枝斜升或開展,長5~10厘米;小穗線狀披針形,長7~12毫米,寬1.5~2毫米,具極短柄;穎頂端鈍,具5脈,邊緣膜質(zhì),第一穎長3~4.5毫米,第二穎長4.5~5毫米;第一外秤長5~6.5毫米,寬約3毫米,具7脈,頂端具尖頭,內(nèi)稃較短,其后具長約3毫米的小穗軸;不育外稃向上漸狹小,互相密集包卷,頂端具長約1.5毫米的短芒;雄蕊2枚。穎果長橢圓形?;ü?~10月。
溫度、光照要求:
淡竹葉耐貧瘠,喜溫暖濕潤,耐陰亦稍耐陽,在陽光過強的環(huán)境中,則生長不良,常表現(xiàn)為植株低矮、分蘗力降低、葉色發(fā)干偏黃等,觀賞價值降低。
土壤要求:
栽培用土以肥沃、透水性好的黃壤土、菜園土為宜。地植可選擇通風(fēng)好、無直射光的林中樹下等遮陰處。盆栽可置于室內(nèi)或陽光直射不到的陽臺等處擺放。淡竹葉生長旺盛、分蘗力強,地植除藥用等特殊需要外。